20230428课例研究《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作者: 时间:2023-04-28 点击数:

太仓市课题研究课案例】

上课课题: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执教者:太仓市沙溪实验中学中学,郑亮生;上课时间: 2023428日;上课班级:太仓市沙溪实验中学二(3)

一、课题简介

1. 课题基本信息

《基于导图案的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苏州市2022年度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立项时间:2022227;编号:2022/LX/02/247/03;主持人:郑亮生,杨秀华;单位:太仓市沙溪实验中学,太仓市浮桥镇金浪中学

 

2. 核心概念界定:

1导图案:

导图案是指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地理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地理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将导学案进行地图化编辑利用地图、图像等编制的一种导学案,一种用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地理学科教学方案。图是导图案的主体,是地理内容和信息的载体,也是导图案中“导”的工具,还是学生操作、体验、思考和分析的对象,包括地图、图像、图表、示意图、思维导图等。导是指导、引导的意思,就是按照教师的教学意图和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地图上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任务驱动型、问题驱动型、方法驱动型三类。导图案在内容上包含学习目标、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和当堂反馈,主体部分的教学过程包括基础部分、要点部分和拓展部分。导图案具有引导性、地理性、规范性、科学性、层次性等特点。

2)基于导图案的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

以图导学是以地图、图片等为先导或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开展教学活动。本课题的以图导学是指教师有目的用地图、图像、图表、思维导图、示意图等编制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导案,并以之为教学活动的地理信息载体和教学引导平台,遵循一定的以图导学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开展的地理教学活动,这里的“图”既是是实际的地图、图像等图,也是指导图案的图。基于导图案的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是指在以图导学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教学观为指导,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导图案为教学平台构建的包括以图导入、以图创境、依图定位、据图探究、合作研图、以图作结、图导思维、用图训练和按图评价等教学过程的地理教学活动。基于导图案的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具有教学内容直观化、内容呈现指引化、教学过程活动化、教学流程规范化、教学情境真实化、知识结构系统化等特点,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从而实现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方式,达到培养学习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地理课堂教学参与度,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突出地理学科特色,塑造学生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

3)基于导图案的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基于导图案的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分为课前和课堂。课前教师主导,进行导图案的编制,以图创案,用地图、图像、图表、思维导图、示意图等编制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导案。课堂则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同时实施,教师使用导图案组织课堂教学,以图导教;突出学生主体,让学生通过读图、析图、画图、作图、指图、释图、填图等方式使用导图案,以图导学。具体则可以分为三大步骤:第一步为用图导入,以图创境,激发学习兴趣;第二步为依图定位,用图探究,合作研图,丰富学习方法,第三步为用图作结,图导思维,构建整体思维。在实施的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形式,以导图案为导线, 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以导图案为载体, 突出地理学科特色,以导图案为工具, 突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导图案为平台, 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学生依图而学、据图交流,老师则点图指导、按图评价。

3.研究目标: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加强对导图案的理论认识,形成导图案以图导学教学策略,构建基于导图案的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方式,突出地理学科特色,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1)通过本课题研究,加强对相关理论的认识,明确导图案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大意义,明确基于导图案的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对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大意义。

2)通过本课题研究,掌握导图案编制的技巧,建立导图案资源库

3)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基于导图案的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教师能够使用导图案进行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读图、解读、析图、作图能力以及运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促进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4.研究主要内容:

1开展导图案、以图导学以及基于导图案的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基础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导学案、地图教学和以图导学的基本理念和做法,加强对导图案、以图导学以及基于导图案的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认识,明确基于导图案的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2开展问卷、访谈、观察等调查研究,了解导学案和地图教学的现状,明确导图案的实施前景,明确基于导图案的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3加强对导图案的研究和认识,包括导图案的结构、主要内容以及导图案模板的研究,导图案编制的基本原则、措施和策略、评价的研究,图导图案编制中图的选取和制作、“导”的设计的研究以及导图案资源库的建设研究,掌握导图案编制的基本技巧。

4构建基于导图案的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包括导图案课堂应用原则、方法、策略的研究,课堂教学流程、组织、评价的研究,基于导图案的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

5)开展课例研究,加强对导图案的使用以及基于导图案的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的认识,不断完善相关理论。

 

二、研究课说明

1.研究主题基于导图案的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策略

2.需解决的问题: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使用导图案开展以图导学教学?

3.本节课设计意图:

围绕课题研究主题精心设计导图案,形象生动的表现出北方地区农业的主要知识点,化抽象为具象,实现导图案以图导学,真正发挥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读图分析、用图探究、合作研图用图构建知识体系。

4.理论、理念说明:

导图案是在导学案和地图教学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把导学案进行地理学科特色的地图化,把地图教学导学化,把两者优化组合。通过导图案这一学习载体,以图导学,突出地理学科特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学习,通过导图案以图导学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方式。

5.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法,实践研究法,课例研究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3.结合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新课学习:

【课前导学】

1.结合八年级上册所学的知识,请说出长江的源头、入海 口,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势特征。

 

2.联系大家的日常生活,家里有父母居住在太仓、工作在上海,他们借助何种交通方式上下班,大概花费多长时间。

 

【课堂活动】

1. 根据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归纳长江三角洲发挥的作用,总结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根据左图说出长江三角洲的范围。

 

2) 根据右图归纳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

 

3) 总结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地区,回答下列问题。

1) 指图说出我国最大的城市群、我国最大的城市。

 

2) 我国哪个工业基地位于长江三角地区,其特征是什么?

 

3) 该工业基地中最大的工业城市是哪个,对长江流域和全国起到什么作用?

 

4) “家住太仓的小张,爸爸在上海工作、妈妈在苏州工作” ,这种生活方式被称为什么效应,依赖条件是什么?

 

5家住太仓的小张利用双休日,经常进行一 日游,请列举主要参观的旅游景点, 同时列举当地的旅游纪念品。

 

课堂小结

学生学生结合地图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 中国第一大经济区, 中国综合实力 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率先跻 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回答 1-5

1. 2016 年杭州已举办了 G20 峰会,杭州位于图中

A.①B. C.

2. 图中甲是 A.鄱阳湖 B.洞庭湖 C.太湖

3. 下列景观图能代表城市②标志性建筑的是

4. 有关长江三角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分布最密集,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B.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是我国旅游业最发达地区

C.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

5. 近年来, 长三角地区频频出现“用工荒”, 很多企业纷纷外迁, 主要迁往我国的

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中西部地区

沪通铁路是我国规划建设的沿海铁路的一段,时速 200~250 公里,是国 Ⅰ级客货共线型快速铁路.预计 2021 年底建成通车。读图完成 6~9 题。

6. 沪通铁路位于我国的

A.长江三角洲 B.珠江三角洲

C.京津冀地区D.四川盆地

7. 沪通铁路建设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障碍是

A.缺乏资金B.没有技术

C.穿越长江D.缺少劳力

8.沪通铁路建设成高架铁路,其主要 目的是

A.节约土地资源

B.保护野生动物

C.便于人车穿越

D.提高运行速度

9. 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特征正确的是

A.地势平坦,高原地形

B.河湖众多,渔业发达

D.长江流经,水能丰富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人 口众多,许多人不在居住城市工作,每天往返 于不同城市之间,就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样,这种现象被称为“同城效应” 读甲乙两图,回答 10-12 题。

10.图甲中所示的区域核心城市是

A.杭州 B.苏州 C.上海 D.南京

11.图乙中这种生活方式依赖的交通方式是 A.长江水运B.航空运输

C.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D.海洋运输

12.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首要有利因素是

A.矿产资源丰富B.水能资源丰富

C.人 口多、素质高D.工业基础雄厚、人才密集、交通便利

 

四、研究反思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以机械地传授课本知识为主,此种教学模式未遵循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初中阶段的学生们,有着自身的发展特点,导图案以图导学以学生们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为基础,引导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图辨图能力。导图案以图导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初中地理课堂的作用是积极的。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地理学习意识,鼓励引导学生观察地理图像,总结地理图像当中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对地理知识点进行规律化的总结和系统性的归纳,帮助学生们优化自身的地理知识结构。此外,导图案以图导学能够提高学生们学习地理的整体性意识,教给学生们从地理图像当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们对信息的敏感度,培养学生对学习不同区域地理知识差异化概念的能力。本节课的老师从依图定位、读图分析、用图设问、以图启思、用图探究、合作研图、以图巩固、思维导图、用图训练的策略来进行课堂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并抽象教学为直观教学。

 

 

 

 

 

 

 

 

 

 

 

 

 

 

 

 

 

 

 

 

 


附:课堂观察量表

初中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观察量表

主题:基于导图案的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策略

观察班级:          执教教师:         观察对象:          观察者:            

关键教学实践观察(按时间轴)

以学思教

活动流程

观察视角

教师教的行为

 

 

环节一:课前导学

环节二:合作探究1

环节三:合作探究2

环节四:课堂小结

环节五:当堂训练

 

A:导图案以图导学教学策略

A1:引导性

(教师通过导图案设计问题、任务、目标等引导学生读图、作图、析图等活动)

 

A2:指导性

(教师指导学生在导图案上完成读图、作图、析图等活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A3:工具性

(导图案为教师的教提供支架支持,让教师的教得更好)

 



 

 

关键教学实践观察(按时间轴)

以学思教

活动流程

观察视角

学生学的表现

 

 

环节一:课前导学

环节二:合作探究1

环节三:合作探究2

环节四:课堂小结

环节五:当堂训练

 

B:导图案以图导学学习策略

B1:实践性(活动性)

(学生通过导图案完成读图、作图、析图等活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B2:成果性(展示性)

(学生通过导图案或地图展示合作探究的过程和成果)

 

B3:支架性

(导图案为学生的学提供支架支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得更好)

 



说明:1.观察学生时,可以以某一个或某一类或某一组学生作为观察对象,适当关注全体。

2.重点观察、记录师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语言、行为、神态、状态以及学生的学习结果等,特别是学生对重点的学习、难点的突破、小组学做、亮点、生成等,可做简单描述性记录。

3.以学思教:针对学的表现,反思教师的教学设计、方式、行为的合理性,提出自己的思考。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太仓市沙溪实验中学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0288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