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论学习:学习《以图导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认识到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通过直观、简洁的地理符号将地理事物得以准确、形象地呈现,以无声之语默默地阐释着地理现象、地理规律,教师要充分发挥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以地图为导线,读图导课,以地图为载体,依图学文,以地图为工具,析图明理,以地图为引线,用图作结,培养学生良好的用图习惯以及科学、高效的读图方法,从而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为本课题导图案的应用提供了借鉴。 
2.解读与分工:活动负责人郑亮生老师解读了课堂观察量表,解读了导图案的应用和跨学科实践教学两个观察视角的内涵,并对观课老师进行分组。
3.课堂观察:郑亮生老师围绕课题,在初二(10)班开设研究课《给沙漠戴“绿围脖”——塔里木盆地》,郑老师创设了“锁边合龙:给沙漠戴绿围脖”的教学情境,以“锁边之因”“锁边之难”“锁边之策”“锁边之效”“锁边之后”五大情境问题为引导,利用导图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完成探究任务,解决塔里木盆地沙漠治理和发展的核心问题,串联了塔里木盆地的“干旱气候与植被景观”“能源开发与西气东输”等教学内容,并以地理学科为主干,跨了生物、物理、化学、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政等学科和内容,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地理问题,实施问题解决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力,树立学生因地制宜和人地和谐的观念,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发展。参加活动的老师按照观察量表进行课堂观察,并做好记录。 
4.分组研讨:课后,参加活动的老师按照分组开展研讨,各小组围绕活动主题和观察视角,根据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课议课,并进行归纳总结。
5.展示交流: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交流,对研究课进行评价,并给予相应的教学建议,对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提供了方法和策略。
6.案例研究:通过课堂实践与观察、交流与研讨,形成研究案例《给沙漠戴“绿围脖”——塔里木盆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