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课题研究课】
上课课题:7A Unit8 Reading
执教者:太仓市沙溪实验中学,顾春燕;上课时间: 2025年4月20日;上课班级:太仓市沙溪实验中学 初一(9)班
一、课题简介
1. 课题基本信息:
《依托学习共同体提升初中英语深度阅读能力的实施研究》;太仓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立项时间:2024年6月;编号:N2023006;主持人:顾春燕、王雅芳;单位:太仓市沙溪实验中学。
2. 核心概念界定:
1.学习共同体:指在班级教育活动中,以尊重差异、包容差异、缩小差距为前提,以共同愿景、价值和情感为基础,以合作小组为载体,以真实任务为核心,以成员之间持续、深层的合作和互动为途径,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学习组织和与精神追求。就本课题而言,针对语言学习特点,它具有成员构成的异质性、学习愿景的共同性、学习情境的真实性、活动时间的随机性、身份转换的灵活性、人际交往的主体间性等特征。
学习共同体内部成员通过分享各种学习资源,互帮互助,通过在合作中共同构建知识,去共同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因此,学习共同体是指学习者立足于共同的愿景,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以特定的学习情境中,以倾听分享、分工合作为原则,共享学习资源、共享智慧,在合作中构建知识,共同完成挑战性任务,最终实现个人发展以及团体的协同发展的学习型组织。
2.深度阅读能力:关于阅读能力的内涵,国内外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外学者 Barrett(1989)认为,阅读能力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理解文字意思、重新组织阅读材料、推理判断能力、评价和欣赏能力;国外学者Day和 Park (2005)认为阅读理解可分为字面理解、重组、推断、评价和个人反应五个层次。其中“个人反应”是读者自我意义建构的过程,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理解能力;Caldwell (2008)认为阅读理解还可分为字面理解、推断性理解和应用性理解三个层次;此外,Crawley和 Mountain(2013)把阅读理解分为三个层次:字面理解、推理性理解与评判性理解,评判性理解是最高层次的理解。阅读活动有着不同的理解层次,相应于此,需要读者不同层次的阅读能力,评判性理解也代表着高层次理解能力。
国内学者对阅读能力内涵的研究要晚于国外,但不少学者对阅读能力的内涵进行了阐释。例如:夏正江(2011)把阅读能力分为本体性阅读能力和相关性阅读能力。其中,本体性阅读能力包括知识性阅读能力、理解性阅读能力、探索性阅读能力;国内学者姚林群(2012)认为阅读能力是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它主要包括学习者对阅读材料的有效感知、正确理解、个性化鉴赏、批判性反思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能力;此外,王蔷、陈泽航(2017)将阅读能力分为解码能力(信息提取、策略运用、多元思维);语言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语篇知识);阅读理解(文本概念、音素意识、拼读能力、阅读流畅度)和文化意识(文化感知、文化理解、文化比较、文化鉴别)四大能力。因此,阅读能力不仅包括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提取与解码能力等低阶思维能力,也包括探索性阅读能力、批判性阅读能力、文化审美鉴赏能力、创造性阅读能力以及迁移运用等高阶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英语深度阅读能力实质上是由各种阅读能力综合发展而来的,比起阅读能力,深度阅读能力则更加强调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因此,英语深度阅读能力是指学生在理解文本基本意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推理分析、批判质疑、反思评价、想象创造以及迁移运用,最终获得高阶思维与问题解决的能力。
3.依托学习共同体提升初中英语深度阅读能力的实施研究
将“学习共同体”运用到英语阅读教学中,证实了师生共同学习、平等交流、互相尊重、各司其职、知识共享的学习模式对于降低学生阅读焦虑感、激发学生阅读动力、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以及高阶思维能力的有效性,从而为提升深度阅读能力提供了借鉴。同时,学习共同体作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仅具有“合作学习”和“阅读圈”的优点,同时也具备着两种策略不可比拟的特质与优势,即合作构建知识。因此,将其运用到提升英语深度阅读能力中是大势所趋。
本课题将根据行动研究模式,实施行动研究方法。在自然、真实的英语教育情境中,英语教师以研究者身份针对教学情境中出现的某个问题,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研究者将对英语课堂进行观察、深入了解、发现问题并进行英语深度阅读的检测以及深度阅读能力问卷来了解本班学生的英语深度阅读能力现状,确定研究的内容和目标。通过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合作探究,共享智慧,有利于丰富知识源,加快知识建构,开展深度阅读。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能加速发现关键词句,对文本信息进行解码、加工和处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猜测推断的能力,有利于推断作者写作意图、作者态度、以及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提升学生的推断性阅读能力和合作构建能力。
3.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素养导向下初中学科实践课堂教学样态,强调学科内部的知识体系、能力架构、情意发展,体现学科特点、学科思想与学科学习方法,彰显“学科意蕴”,凸显学科育人价值,让教学目标从学科学习转向素养形成,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让课堂教学从坐而论道转向知行合一,发挥评价育人功能,强调过程性评价,注重表现性评价,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校内涵建设,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深入认识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学科实践的内涵和特点。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素养导向下初中学科实践课堂教学样态,增强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学科实践的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形成典型性实施案例,明确核心构建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学科实践的设计路径和教学模型。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创新课堂评价方式,研制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学科实践课堂教学评价工具。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建设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学科实践的支持机制。
4.研究内容:
( 本课题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改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推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通过学习共同体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和合作中深入理解英语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学习共同体的环境下,学生能通过互助的方式更好地阅读和深入阅读。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加强关于学习共同体、深度阅读能力、核心素养等方面的理性认识。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打造多样化的学习共同体,形成学习共同体建设方法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依托学习共同体提升初中英语深度阅读的课程体系。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不断丰富依托学习共同体提升初中英语深度阅读资源,打造初中英语深度阅读资源库。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依托学习共同体提升初中英语深度阅读的实施路径。
6.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提升初中生英语深度阅读能力评价策略。
5.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法,实践研究法,课例研究法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访谈、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归纳概括世界各地的节日庆祝方式以及不同节日庆祝活动和意义的历史、经济、政治、历史等多学科因素,并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自己最喜爱的节日以及分享原因。
2. 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查找的资料设计介绍自己最喜爱的节日活动海报并用英文介绍。
3. 能够小组合作进行中国特色传统节日的宣传演讲,分享节日的意义以及中西方节日的异同点,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和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能够利用访谈、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归纳概括世界各地的节日庆祝方式以及不同节日庆祝活动和意义的历史、经济、政治、历史等多学科因素,并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自己最喜爱的节日以及分享原因。
2. 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查找的资料设计介绍自己最喜爱的节日活动海报并用英文介绍。
2.教学难点:
1. 能够小组合作进行中国特色传统节日的宣传演讲,分享节日的意义以及中西方节日的异同点,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和活动。
三、教具准备
课件、活动单等。
四、教学过程
2. 对不同国家新年庆祝活动的探究
【成果展示2】本地区过新年,包含元旦New Year’s Day 和the Spring Festival的方式归纳总结,并用英文表达,学生可借助图片、海报、视频、实物展示等方式呈现,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新年的庆祝活动,引起其他同学的共鸣,并激发大家用英语交流和表达关于传统节日的话题。
【课堂活动】教师根据Happy New Year 阅读语篇中的内容,呈现课文中提到的全世界的新年活动,如Burns Night,the Water Festival, Christmas, the Mid-Autumn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让学生根据图片,说出节日的英文名,并提问How are people celebrating the New Year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根据图片内容描述世界各地节日可能的庆祝活动,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如何学生不知道如何表达,教师给出句子支架,让学生选出关键词即可:
1. Some people around the clock.
2. The man on the doorstep.
3. An old lady on the door of her house.
4. People to celebrate New Year.
【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文本类型:What is the article about? What kind of article is it ?
【引导归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New Year Celebrations新年的庆祝活动以及文章的体裁类型是the video script视频脚本。
【问题】引导学生浏览文章内容并概括总结文章的结构 Can you skim the passage and work out the structure?
【引导归纳】教师引导学生将文章归纳总结为三个部分:Part1 Greeting and introduction; Part2 New Year celebrations around the world; Part3 Conclusion and best wishes, 通过问题When is it? 和 What is the topic sentence of the passage? 引导学生找出文章描述的时间和主题句 Let’s see how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are celebrating it.
【问题】学生浏览文章内容并归纳总结不同国家的庆祝活动和原因,完成相应表格

Countries |
Traditions/Celebration |
Reasons |
Turkiye |
|
|
Greece |
|
|
Denmark |
|
|
Colombia |
|
|
【引导归纳】


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细节,并分别填出土耳其、丹麦、希腊和哥伦比亚的新年庆祝活动以及这样庆祝的原因,如spread salt on the doorstep, hang onions on the doorstep, stand on chairs, carry suitcases around the block。
【学习评价】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开展语篇研读,善于抓住语篇的关键信息,有序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问题的引领下,与文本积极互动,以不同的视角领会文本的字面意义和主题意义,逐步完成意义的建构。
【问题】1.Which of the celebrations in the four countries interest you most? Why?
2. Is there anything in common about New Year traditions although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celebrations?
3. How do the Chinese people celebrate the Chinese New Year? Why do they do so?
Finish the mind map about how Chinese people celebrate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Spring Festival

















【引导归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四个国家中最让他们感兴趣的新年庆祝方式,同时归纳总结各个国家庆祝新年的相似的庆祝活动,最后思考中国人是如何庆祝新年的,为什么用这样的庆祝方式, 完成相应的思维导图。教师通过问题来提供内容支架,让学生分析比较中国新年的庆祝活动和其他国家新年庆祝活动的异同,并分析原因,巩固运用课文内容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学习评价】学生结合课前导学的KWL表格向同学介绍他们所知道的中国传统节日的食物、习俗和庆祝活动,相互交流不同同学所知道的传统庆祝活动,在比较中外节日异同的环节,在阅读补充语篇和拓展视频资料时,了解更多关于国外节日的信息,包括其庆祝方式、起源和发展,关注到了中外文化的异同,我们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理解文化的内涵和异同。
【问题】Do you know other interesting ways to celebrate the new year?
Italy: Throw old things to keep them from troubles of the old year.
Japan: Laugh out loud, hoping for a new year with good luck.
Philippines: Children jump 10 times at the New Year’s midnight in the hope of growing tall.
France: Make a lot of noise to keep them from bad spirits(恶灵) .
Spain: Light colorful candles and eat twelve grapes.
India: Put up beautiful pictures and carry lanterns.
【引导归纳】学生根据所给的国家,选出匹配的节日庆祝活动,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得出结论:The world is full of amazing and interesting New Year celebrations. However, no matter where you are and how you celebrate the new year, happiness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学生从不同的新年庆祝活动中,看到了各国人们对于新年的期盼与幸福感,得出结论,无论你身在何处,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过新年的幸福感是最重要的。
【学习评价】学生能够根据老师给出的图片和文字信息匹配其他国家和其特有的新年庆祝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能总结出新年庆祝活动的意义,即新年的意义在于快乐,无论你在哪个国家,采用怎样的庆祝活动,新年的主旨和期盼是一样的。
【问题】Can you design a poster about your favourite festival, introducing its history, activities, feature and why you like it? You can combine pictures with the English sentences to show your poster.
【引导归纳】学生根据小组内的分工,讨论他们要呈现的最喜爱的节日,可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可以是其他国家的节日,并根据课前导学部分搜集的关于节日的历史资料,特别是节日的由来,节日的活动以及特色,列出喜欢这个节日的原因,制作英文特色的节日介绍海报,可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组内成员可以分工完成,如:画画、文字创作、海报构图设计、色彩涂画也有专人负责,各组呈现出各具特色的节日介绍海报,分享交流。
【学习评价】学生在分组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不仅运用了课前导学搜集到的资料,而且把课堂上学习到的传统节日的知识和介绍的方法运用到了展示环节,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大家也对最喜爱的节日进行了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文化意识,创设了真实的文化情境,丰富了学生的文化体验,把学生积累的文化知识践行到实际的文化宣传活动中,成为了一种文化行为,塑造了学生的文化品格,也能够增加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三、课后文化实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本校的学生以及外国友人进行中国特色传统节日的宣传演讲,分享节日的意义以及中西方节日的异同点,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和活动。希望通过这样的传统节日英语展示活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和巩固所学知识,以及跨学科的知识,使课本中的目标语言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服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学科育人。
学生展示时,可参考运用上面呈现的各种表格和导图,搭建呈现的结构和内容支架。
五、课堂小结
本课题分为课前导学和资料收集、课堂传统节日活动探究和课后传统节日宣传演讲和介绍,并运用了多种可视化的思维导图呈现,指导学生对所读的语篇进行信息采集、加工、内化、整合和应用,为学生的口头输出进行了有效的铺垫。
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是评价的主体,也是各类评价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学生要学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自我监督性学习,在相互评价中取长补短、总结经验。
评价维度 |
评价指标 |
评价方法 |
评价主体 |
语言能力 |
学生能否正确运用所学知识描述中外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
教师评价 生生互评 自我评价 |
文化意识 |
学生能否了解传统节日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是否了解该节日的起源与发展情况,能够理解和接受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是否能发扬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
教师评价 生生互评 自我评价 |
思维品质 |
学生能否运用已有的文化经验和所学的知识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遇到的新的语篇中的文化问题,是否增强了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增强了文化自信 |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
教师评价 生生互评 自我评价 |
学习能力 |
学生是否学会使用所学的语篇知识中的文化内容和节日庆祝活动来作为学习文化类语篇的工具,是否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是否提高了跨学科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 |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
教师评价 生生互评 自我评价 |
四、课堂观察量表
依托学习共同体提升初中英语深度阅读能力的实施研究——以英语阅读课《7A Unit8Reading》
一课为例
流程 |
观察 纬度 |
教学观察指标(A) |
学习观察指标(B) |
关 键 事 件 要 点 记 录 |
以 学 思 教 |
1 |
主题 引入 |
A1紧扣单元主题 A2契合学生实际 A3形式新颖有趣 |
B1唤醒已有认知 B2激起主题兴趣 |
A1 Brainstorm导入DIY主题,制作生日卡片,需要什么材料。A2 导入的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学生有话可说,积极性高A3 根据情境和图片,写出制作生日卡片的过程,将表顺序的副词与卡片的制作过程自然结合。 |
学生课堂参与度比较高,但集体回答明显多于个别回答,可以让一些学生独立回答问题,培养思维品质。 |
2 |
范文 研读 |
A4遵循阅读规律 A5合理解构语篇(主题意义、框架结构、文体类型) A6关注语言特点 A7指导表达技能 A8活动组织科学 (A8-1活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情;A8-2 A8-3体现学习活动观,有层次,关联性高,衔接紧凑,整体性强;A8-4突出教学重点;A8-5运用支架有效破解难点;A8-6时间安排恰当;A8-7活动组织规范有序等) |
B3语篇阅读充分 (基于语篇,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主要信息) B4学习思维活跃 (B4-1迅速明晰学习要求、语言要点和语篇架构;B4-2紧密回应教师或同伴;B4-3适时提出自己对语篇的合理见解等) B5积极参与探究 (独立思考,主动举手,乐于合作,融入团队,勇于表达等) B6规范流畅表达 (深入语篇,针对问题或要求,条理清晰,语言地道,表达流利等) |
A4 遵循阅读规律,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链,加深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 1. What did she make and why? 2. Who helped Suzy make the card? 3. How long did it take? 4. How did she make the card? A5 对语篇结构合理:分析了文章的结构Beginning; Main body; Ending (文体类型 diary 未进行分析) A6 关注语言特点: 教师的表达流畅,口语地道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了本文的时态 A7 教师指导学生回答问题和小组合作指令清晰 A8 1—3 所开展的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情,体现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层层深入,以问题链分析篇章的结构和细节信息,呈现文章的main ideas和关键结构,衔接紧凑。 A8-4 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DIY的steps,problems和feelings A8-5 有效搭建了文章的支架,突破文章的重难点: Beginning,Main Body和Ending,让学生聚焦 What did I make 和 Why did I make it? 制作DIY的steps,problems和feelings,渗透了连接的副词和关键结构,最后My hope,文章的内容支架、语言支架和结构支架能够让学生快速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并有效记忆。 A8-6 时间安排较为恰当,给予了学生充足的写作时间,学生进行了peer-check. A8-7 课堂活动开展有序、高效。 |
要关注语篇的题材:diary,进行一定的分析,让学生对不同体裁的文本有一定的认识。
文字结构分析合理
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口头评价可以多元、多样、更具鼓励性。
学生的独学和合作学习有序开展,归功于有效的指令和ppt上列出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确了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教师在写作教学时要尤其关注写作支架的搭建:结构支架、内容支架和语言支架,使学生在学习理解类、应用实践类活动和迁移创新类活动中都能够加以运用,从而达到抓住重点信息的目的。 |
3 |
写作 实施 |
A9读写关联紧密 (主题、任务、结构、语言等一致性高) A10支架搭建合理 (情境、问题、提示、框架等) A11任务难易适中 A12写前指导清晰 A13过程指导精准 |
【以下两环节重点观察共同体的学习】 B7 活动前自主学充分 B7-1有充足的自主认知和学习时间; B7-2充分了解合作内容;B7-3形成了超越语篇的初步写作框架或成果。 B8.活动中合作学有效 B8-1明晰教师要求(含任务、时间、方式、结果反馈形式等);B8-2遵循一定的合作规则; B8-3全员全程参与;B8-4体现互助协同; B8-5倾听与交流顺畅; B8-6按活动要求全部完成了口笔头语言交流任务; B8-7通过自主和合作形成了高质量主题作品。 B9活动后展示学精彩 B9-1展示结果是基于合作,体现了本课所学;B9-2展示学生的语言流畅; B9-3其他学生耐心倾听,主动质疑;B9-4展示前或中或后有教师或学生的适切性评价。 |
A9 读写关联紧密,文本中的DIY story 是关于Mum的生日的,文本内容围绕生日卡片的制作步骤、遇到的问题,制作者的感受和希望展开。(本部分以读和分析为主) 在Miss Lu’s DIY story 部分,同样围绕What &Why,How did Miss Lu make it,Miss Lu’s hope, 让学生基于所学的DIY story完成半开放式的表格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迁移,进行读写结合活动。 在My DIY story 的写作中,教师让学生基于所学支架和关键短语,进行写作,写作活动的开展是层层深入,互相关联的。 A10 支架搭建合理: 作者的DIY story,Miss Lu’s DIY story, my DIY story 采用的是类似的支架,使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重点有清晰的认识。 A11 任务难易适中,情境创设切合学生的学情和实际,学生有话可说,活动参与度高。 A12 教师对于学生的写作前指导清晰,在写之前给学生看了self-check自我检测的表格,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写作要达到哪些要求,再开展写作实践。 A13 过程指导精准,教师非常关注学生的过程性写作,与学生积极互动沟通。 |
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活动开展来达到读与写的有效结合,通过形式多样、层层深入的活动,给学生搭建脚手架,从半开放式的要求到完全放手,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有话可评,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和要求。
符合学情的情境创设有利于本节课活动的顺利开展。 |
4 |
写后 评价 |
A14评价标准科学 (评价纬度合理,契合度和清晰度高,体现教学目标) A15关注过程结果 A16评价主体多元 A17评价方式灵活 |
A14 评价有表格要求,教师让学生进行互评之后在再进行点评,评价科学,与本课的写作教学目标相契合。 A15 关注过程结果,学生上台展示写作成果并朗读 A 16 生生互评,师生互动,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之间互相打星确定写作等级。 教师根据学生投影的写作作品进行红笔批改指导,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技能。 A17 评价方式:口头纠正,笔头批改,互相点评, 教师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激励性话语可以多一些。 |
评价一定要多样、多元,注重过程性评价,使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明确写作要求,提升写作技能,教师要将多种评价方式结合使用。 |
说明:1. 观察学生时,需整体观察自主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全班学习情况;观察教师的教时,也需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此思考教师教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2. “关键事件要点记录”可记录教师或学生的语言、行为、神态、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亮点与问题等,由此判断以读促写的有效性,建议与照片和录像一起配合记录。对有些信息和表现不清楚之处可在课前、课后对学生进行访谈,以进一步求证。记录时可对照观察指标,以标号+证据的形式进行记录,如:A1以XX的视频和图片引入写作主题。
3.“以学思教”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反思教师情境和问题的设计、活动的安排、方式的选择、媒体的运用、过程的组织、课堂的评价等方面的合理性,针对亮点写出自己的反思,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形成对学习共同体视域下“以读促写”教学的基本认识、操作思路和路径策略等。
观察班级: 执教教师 观察对象: 观察者
五、研究反思
从初中英语阅读课堂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切入,从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进行深度原因分析,以学习共同体理论为依托,就英语阅读课堂中存在的浅层阅读和低阶思维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力求能够在学习共同体背景下,立足学习主题、围绕学习目标、重构课程知识,保证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挖掘、推理与评价,训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从低阶向高阶发展,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升思维品质。
依托学习共同体开展初中英语深度阅读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语篇的理解和赏析,形成正确的英语阅读观和阅读思维,从而推动学生深度阅读能力的发展。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一边构建学习共同体积极开展英语阅深度阅读课堂教学实践,一边进行理论研究,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在理论学习的指导下反复实践,直至学习共同体和深度阅读理论的完善,形成依托学习共同体开展初中英语深度阅读的课堂教学方式和策略,深度阅读的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本次跨学科实践教学聚焦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以我们生活中庆祝的节日为切入点,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了学生讨论和学习的热情,教学的氛围热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节日的活动和意义能有比较深的感悟与见解,对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也贯穿在了各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完成相应的课堂任务。本课以英语学习活动观指导跨学科英语阅读课,遵循英语学习活动观,围绕主题语境,基于各种关于传统文化的语篇和活动,通过创设情境和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应用语言、了解文化、宣传文化,将语言与思维活动相融合,实现学思结合、学用一体、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为提升跨学科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在深入分析文本的基础上,基于学生的学情,制定符合学生实际认知的教学目标,设计有效的问题,促使学生一步步达成目标,借助语言支架、结构支架和内容支架,形成围绕文本主题和主题意义的多学科结构化知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课前的资源收集、课堂的节日实践探究以及课后的活动拓展延伸中,学生能够在组内有序分工合作,各组也能友好交流观点,在合作探究中完成跨学科的主题学习,获得了知识和合作的成就感,多维度提升了学生的能力,符合核心素养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要求,能够很好地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