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素养导向下初中学科实践样态的建构研究》:
关于“提高心理韧性的初中生同伴关系团体辅导实践研究”的文献研究报告
太仓市沙溪实验中学 李怀艳
心理韧性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和应对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为初中生提供情感支持,促进其心理韧性的提升。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可通过改善同伴关系进而增强初中生的心理韧性。本研究的开展将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助力初中生在面对学业压力和人际挑战时保持积极心态,健康成长。
一、关于初中生心理韧性的内涵研究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压力或逆境时所展现出的有效应对和适应能力,它既是一种主观能力,也是一种情绪控制能力。具体而言,心理韧性体现了个体在遭遇困难、创伤或逆境时,能够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并从中恢复的能力。研究表明,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心理韧性水平越高,个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性就越低。这种能力使得个体能够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更好地应对并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
心理韧性的构成要素可以分为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和人格与能力层面。在认知层面,心理韧性涉及乐观、幽默、创造力、坚定的信念、自我欣赏以及明确的目标感等特质。这些特质有助于个体快速适应逆境,增强对生活的满意度。例如,一个具有乐观心态的初中生在面对考试失利时,能够将其视为一次学习的机会,而不是沉溺于失败的沮丧之中。
在情感层面,心理韧性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主观幸福感较高的人在面对应激状态时,能够体验到更多的愉悦情绪,对未来保持乐观态度,从而具备更强的应对逆境的能力。例如,一个在情感上具有韧性的初中生,在遭遇挫折时,能够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
在人格与能力层面,心理韧性包括自信乐观、自主行动、人际温暖以及对他人和情境的洞察力等特质。这些特质使得个体在面对压力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例如,一个自信乐观的初中生在面对人际冲突时,能够主动采取积极的沟通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或消极应对。
此外,心理韧性还受到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显著影响。个人因素包括气质、社交能力、自我效能感和自尊等,而环境因素则涵盖了家庭支持、学校环境和社会支持等方面。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塑造了个体的心理韧性水平。例如,一个在家庭中得到充分支持的初中生,往往能够在面对学业压力时表现出更高的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在面对压力性生活变化时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减少负面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例如,心理韧性高的个体在面对创伤事件时,能够更快地恢复并保持积极的心态。心理韧性也被称为心理弹性,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心理弹性包含两个关键要素:首先,个体处于危机或逆境的状况下;其次,与表现消极的群体相比,个体能够产生积极情绪,去适应、应对这一状况,甚至成功解决问题。这种能力使得初中生在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等挑战时,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积极化解困境。
综上所述,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阶段,初中生心理韧性的提升显得尤为关键。具备良好心理韧性的学生,面对繁重学业压力、人际困扰等挫折时,能更从容应对,积极化解困境。心理韧性并非孤立存在,与认知发展紧密相连,影响学生对困难的判断;在情感层面,决定他们面对压力时的情绪反应;同时,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基石。鉴于其在初中生成长中的核心作用,对初中生心理韧性展开深入研究刻不容缓,这将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关键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
二、关于初中生同伴关系的内涵研究
同伴关系的研究最早起源于西方,20世纪50年代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研究体系,主要聚焦于同伴接受和同伴友谊两大方面,为理解同伴关系在个体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在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亲子关系、自我概念和情绪调试等领域,近年来逐渐关注到同伴关系对特定群体(如留守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发现班级地位高、受欢迎的学生往往具有更强的社会能力,且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为个体提供情感支持,增强其心理韧性。总体而言,国内外研究均表明同伴关系在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其与心理韧性之间的动态互动机制,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同伴关系对其心理韧性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为初中生提供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在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挑战等困难时保持积极心态。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初中生可以学习到有效的社会技能,增强应对复杂情境的能力,从而提升心理韧性。此外,同伴之间的积极互动还能减轻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促进心理健康。然而,当前研究多集中于理论探讨,对于如何通过具体教育干预来优化同伴关系、进而增强心理韧性的实证研究相对不足。未来研究应更多关注同伴关系与心理韧性之间的动态互动机制,以及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有效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
三、关于初中生团体辅导的内涵研究
团体辅导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1905年,普拉特组织肺病患者组成第一个团体,开创了团体治疗的先河。此后,团体心理辅导不断发展,其理论和实践逐渐丰富完善。团体辅导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团体动力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行为理论。其中,团体动力学理论强调团体氛围和凝聚力对个体的影响;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习得的;认知行为理论则关注个体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改变。这些理论为团体辅导的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在中国大陆,团体辅导的发展相对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受到关注。近年来,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学校环境中,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手段。团体辅导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帮助学生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缓解考试焦虑等。研究表明,团体辅导能够有效提高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通过团体辅导,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有效的应对策略,还能在团体的支持性环境中获得情感支持,提升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国内外对初中生团体辅导和心理韧性的研究均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国内研究在理论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在研究设计和长期追踪方面存在不足。国外研究在理论模型和干预手段方面较为成熟,但在初中生群体的研究上相对较少。未来的研究应加强长期追踪和大样本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团体辅导和心理韧性干预的效果和机制。
四、关于提高心理韧性的初中生同伴关系团体辅导量表研究
在对初中生心理韧性和同伴关系进行研究时,测量工具的选择至关重要。对于心理韧性的测量,研究者们广泛采用多种量表。其中,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通过问题解决与自我效能感、社会能力、自我认知与觉察、目标与志向四个维度进行评估,采用4点计分制,得分越高表明心理韧性越强,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青少年群体。另一常用量表是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涵盖人际关系协助、个体目标专注力度、情绪调节控制、家庭氛围支持以及个体积极认知五个维度,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制,包含部分反向计分题,其克隆巴赫系数为0.768,适用于国内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压力应对研究。此外,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研究者编制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问卷》,包含自强自立、社会能力、社会兴趣、自我效能四个因子,采用5点计分制,Cronbach α系数为0.83,各因子的α系数在0.63-0.75之间,信度和效度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鉴于不同量表对心理韧性的内在特质和结构侧重不同,本研究根据研究需求和问卷的适用性,最终选择了胡月琴和甘怡群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作为研究工具,以更准确地评估和理解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多维度特征。
在同伴关系的测量方面,国外研究者Parker编制的友谊质量问卷(FQQ)包含40个题项,从同伴指导、帮助、关爱、认可、娱乐、亲密六个维度进行研究。我国学者邹泓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土化修订,形成包含30个题项的问卷,从积极友谊质量与消极友谊质量两大维度开展测量。国内研究者郭伯良也编制了青少年同伴关系量表,采用4点计分方式,共有22个题目,量表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7,信效度较高,且经张伟伟等研究者检验,能够较好地测量同伴关系状况。综合考虑问卷对研究对象的适用性和研究需求,本研究决定选用邹泓修订的友谊质量问卷作为后续研究工具。
五、初中生心理韧性与同伴关系的关联研究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生活挑战与压力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能力,它是个体在面对困难、创伤或逆境时,能够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并从中恢复的能力。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同伴关系对其心理韧性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为初中生提供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在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挑战等困难时保持积极心态。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初中生可以学习到有效的社会技能,增强应对复杂情境的能力,从而提升心理韧性。此外,同伴之间的积极互动还能减轻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促进心理健康。然而,当前研究多集中于理论探讨,对于如何通过具体教育干预来优化同伴关系、进而增强心理韧性的实证研究相对不足。
六、团体心理辅导在初中生心理韧性与同伴关系研究中的运用
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学校环境中,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手段。团体辅导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团体动力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行为理论。团体动力学理论强调团体氛围和凝聚力的作用;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习得的;认知行为理论则关注个体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改变。团体辅导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人际关系、考试焦虑等问题,研究表明,团体辅导能够提高个体的心理韧性。通过团体辅导,初中生可以在一个安全和支持性的环境中,学习人际交往技巧,改善同伴关系,进而提升心理韧性。
七、综述
初中生的心理韧性对其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而良好的同伴关系是提升心理韧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能够通过改善同伴关系,增强初中生的心理韧性。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明确了心理韧性、同伴关系和团体心理辅导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的实践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关注同伴关系与心理韧性之间的动态互动机制,以及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有效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