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4课例研究《美化校园》

作者: 时间:2025-05-16 点击数:

课题研究课

上课课题:美化校园

执教者:太仓市沙溪实验中学,虞可欣;上课时间: 2025年5月14日;上课班级:太仓市沙溪实验中学初一(5)班

一、课题简介

1. 课题基本信息

《指向学科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学科实践教学课例研究》;太仓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立项时间:20252月;编号:W2024014;主持人:虞可欣;单位:太仓市沙溪实验中学。


2. 核心概念界定:

1)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是指包括核心素养在内的,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中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独特价值和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部分。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形成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地理知识、价值观念的整合体,是地理素养中最稳定的部分,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知识、能力和态度,主要包括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人地协调四方面。地理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学科思维,学会用地理学科视角认识世界,并能用学过的地理知识、方法和思维解决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

2)地理学科实践

地理学科实践是围绕地理学科内容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对地理现象、生产生活状况等有计划地开展的教学活动,包括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是一种注重实践、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既是课内的深入和延伸,也是课外的拓展和实践。

3)指向学科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学科实践教学课例研究

指向学科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学科实践教学课例研究是聚焦初中阶段,针对地理学科综合性、区域性特点,以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素养为目标通过实地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实践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并以具体课例为载体的学科实践课堂教学。

3.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拓展地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增加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渠道,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的意识,了解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其在人类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从而让核心素养落地,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的全方位发展。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拓展地理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形成典型案例及实践教学策略。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增强教师对初中地理学科实践教学实施现状的认知,从教学设计、实施、资源开发等维度全面调查地理实践教学的现实特征与突出问题。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落实地理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地理实践力,能将所学地理知识灵活应用于新情境,创造性地解决地理相关问题。


4.研究内容:

1)梳理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实践活动内容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为例,对教材中适合运用实践教学的活动进行梳理,为实践活动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依据。

2)指向学科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学科实践教学实施现状研究

基于“初中地理学科实践”进行教师与学生的问卷调查,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初中地理学科实践教学实施现状。

3)指向学科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学科实践教学课例研究

开展指向学科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学科实践教学设计,进行指向学科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学科实践教学课堂教学,总结经验,形成典型课例,凝练教学策略。


二、研究课说明

1.研究主题

指向学科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学科实践教学课例研究

2.需解决的问题:

指向学科素养的初中地理学科实践的教学是什么样的?

3.本节课设计意图:

围绕课题研究主题精心设计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将古镇文化资源与校园美育相结合,对校园绿地进行系统调查,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综合分析校园绿化现状,提出改进方案,运用地图阅读、比例尺计算等地理技能估算绿地面积,强调学生的实地操作和实践探究。

4.理论、理念说明:

地理学科实践是是学习者在真实或模拟的地理情境中,借助地图、遥感影像、GIS 软件、观测仪器与乡土材料等工具,以行走、观测、测绘为支架,通过野外考察、数据收集、分析与归纳交流等活动,获得地理概念、理解人地关系并解决真实区域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发展地理核心素养、实现地理学科育人的一种范式。

5.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法,实践研究法,课例研究法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综合思维对校园绿地进行系统调查,综合考虑绿地的位置、面积、植物种类等多方面因素,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校园绿化现状,提出改进方案。

2)区域认知:通过阅读校园平面图、实地调查等方式,了解校园绿地的分布特点和功能差异,形成对校园区域的整体认知

3)地理实践力运用地图阅读、比例尺计算等地理技能估算绿地面积,强调学生的实地操作和实践探究。

4)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绿化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合理规划和保护校园绿化的重要性,提出改进方案以实现校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地图三要素”迁移到校园真实场景,完成绿化现状图的测绘与判读。

2)依据光照、风向等地理要素,科学配置植物并量化美化效益。

2.教学难点:

整合多学科数据,获得“功能—审美”双赢的校园微更新方案图。

三、教具准备

卷尺、地图、彩笔、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一直以来,我们学校以“汇美”为文化主题,建构了“大美育”课程,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方融心、审美力的时代学子,实现“向美而生为美而行”的办学理念。学校也依托古镇教育资源,打造了江苏省课程基地,大力开发美育课程。校园是我们平时学习生活的地方,布局合理、绿化适宜的校园,更有利于我们的身心成长。将美育浸润生活,美丽的校园,是播撒美育种子的沃土,是培育时代新人的摇篮,美化校园,更是践行“汇美”理念的生动实践。

设计理念:从学校本身文化主题出发,以促进学生对学校的深入了解为教学目标之一。通过情境创设,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校园实际出发,将校园环境作为生动的实践场域,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紧密相连。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校所处古镇的教育资源,借助江苏省课程基地的开发成果,将美育理念融入地理课程,培养学生对校园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激发他们对学校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2)新课讲授

任务一:向美而生——了解校园绿地

回顾第二章第一节《地图的阅读》相关知识,学生通过阅读校园平面图,找出校园内花坛、草坪、林荫道等绿地的位置,并在图上进行标注。运用比例尺,分组讨论、估算校园各类绿地的面积。

设计意图:本任务结合办学理念,是从平面图到真实场景的转化,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地图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强化地理实践力。

任务二:逐美而往——调查校园植物

教师先讲解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对植物分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各小组按照乔木、灌木、草本等类别对校园内的植物进行实地调查,要求认真观察植物的形态特征,记录植物名称、花期、数量或面积以及分布情况。调查结束后,各小组设计自己的校园植物调查表,并将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汇总。

设计意图:本任务旨在跨学科探究植物多样性,地理调查与生物知识相结合,体现“社会即学校”的跨学科整合,也落实了核心素养中地理实践力的部分,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培养其科学探究素养。

任务三:为美而行——提出改进方案

引导各小组结合调查结果,讨论校园绿化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讨论结果,提出相应的校园绿化改进方案。通过小组合作,用简图绘制一幅校园绿化设计图,要求在设计图上注明方向、距离并添加图例。

设计意图:在本课程任务中,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改进方案并亲手绘制设计图,这一过程充分彰显了“创造教育”思想的精髓,也体现了学习的办学理念。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平台,更有助于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技能和思考能力。通过解决校园绿化中的不合理问题,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用的解决方案,培养了他们作为未来公民所需的问题解决能力。

五、课堂小结

通过真实的校园的一次“微更新务地图三要素真正了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用数据说话、用植物有度、实现人地和谐,体验测-绘-算-设-展完整的地理实践链。看到图纸上的绿荫终将化作校园真实的一棵棵树,大家第一次真切地感到——地理不仅是课本上的符号,更是能为自己每天生活的土地降温、增绿、添美的魔法。

四、研究反思

本节课以学校汇美文化为魂、以校园绿地为场,让学生带着向美而生的情感任务,把一张平面图走成一幅可感、可测、可改的真实作品。回顾三幕任务,我深刻体会到当学科知识真正嵌入学校文化血脉,学生不再只是 学地图,而是在造地图——比例尺成了他们丈量美的工具,图例成了他们标注梦想的符号。尤其令我惊喜的是,第三任务中一个平时连方向都分不清的孩子,主动拉着组员反复步测,只为让设计图上的阅读角多留住午后的阴凉。那一刻,我看见了地理实践力与美育情感在同一条脉络里跳动。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太仓市沙溪实验中学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0288 号